秋千
【活动目标】
- 1、认识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秋千。
- 2、学会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形性。
- 3、参与搭秋千的过程,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。
【活动引入】
秋千是一种运动器具,或者是游戏用具,我们在公园,学校或者社区都能见到。小朋友坐在座椅上,由他人推动或者自己的脚用力,人随着座椅来回摆动。
小明和小红喜欢玩秋千,但是他们的秋千太旧了很不好用。小明和小红需要一个更好的有结实座位的秋千,这样他们就不会掉下来了。你能帮助小明和小红搭建一个新的秋千吗?
一、秋千的起源
说起秋千的起源,可追潮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。
那时,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,需要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。在攀缘和奔跑中,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,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,上树或跨越沟涧,这应该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。
春秋时期,我国北方有了将绳索悬挂于木架下,下面装上踏板的秋千。《艺文类聚》中就有 “北方山戎,寒食日用秋千为戏” 的记载。当时为了保证拴秋千绳索的结实,通常多以兽皮制成,故秋千两字繁写均以 “革” 字为偏旁。
如今在公园、社区处处可见秋千,认真观察秋千会发现,一般来说秋千的支架两边都是由三角形构成的,如下图所示。
二、为什么秋千的支架都是三角形的呢?
实验证明:三角形结构很稳定,不会形变,而四边形结构在一定力量的挤压下会发生形变:根据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性,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了三角形和四边形呢?
金字塔,房子,吊车等需要稳定的结构中,用到了三角形;而在拉伸门等需要变形的结构中,则用到了四边形。
【活动准备】
本次所用零件:
底片 | 轴 | 销 | 梁 | 连接器 | 轴套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2*8蓝色底片【4】 | 8轴【2】 | 蓝色长销【2】 | 1*16蓝色镶嵌梁【2】 | 带两个交叉孔的角块【2】 | 黄色半轴套【2】 |
12轴【1】 | 黑色摩擦销【12】 | 蓝色“L”型角梁【2】 | 带一个交叉孔的角块【2】 | 灰色轴套【4】 | |
1*8蓝色镶嵌梁【2】 | |||||
1*6蓝色镶嵌梁【3】 | |||||
1*12蓝色镶嵌梁【2】 |
【活动过程】
步骤图
秋千通常由支架和座椅组成,我们也按照这样的组成来制作秋千。
- 制作秋千的支架,这需要两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。
- 支架又要先从底座开始制作。
- 支架完成后,就可以和座椅组合成秋千了。
第一步
将材料拼成一个大小足够大的底座。
使用的材料有:1* 12蓝色镶嵌梁2个;2* 8蓝色底片4个。
第二步
将材料拼成两个高度一致且适合的支架。
使用的材料有:蓝色“L”形角梁2个;1* 8蓝色镶嵌梁2个;1* 16蓝色镶嵌梁2个;黑色摩擦销10个。
注意:
1.支架间要留出足够的空间可以放下秋千座椅。
2.想办法使支架更牢固。
第三步
将材料拼成一个稳固且可以活动的座椅。
使用的材料有:1* 6蓝色镶嵌梁;蓝色长销2个;黑色摩擦销2个;8轴2个;12轴1个;灰色轴套2个;黄色半轴套2个;带两个交叉孔的角块2个;带一个交叉孔的角块2个。
注意:座椅的大小要能放入前一步拼出来的支架中。
第四步
将底座、支架和座椅组合起来,组合好后我们的秋千就完成啦!
使用的材料有:灰色轴套2个。
【问题思考】
一. 提出问题
-
1、什么样的底座才能让秋千稳定?
-
2、要搭建什么形状的支架?
二. 问题回答
-
1、地面接触面积大, 重心低, 重心垂线经过接触面会稳定。秋千高度不变的情况下,底座越大秋千的重心越低,秋千就越稳定,所以底座要够大且支架不能太高。
-
2、如前所述:三角形稳定,四边形易变形。支架使用三角形样式可以更加稳定。
【科学知识】
稳定性分析
每个物体都是由简单的图形构成的,也就是说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由圆,三角形,四边形和多边形构成的。
三角形有着稳固、耐压的特点。三角形框架、起重机、三角形吊臂、屋顶、钢架桥中都有三角形的身影。
三角形稳定性分析:任取三角形两条边,在两条边角度不变的情况下,在两条边的非公共端点连接第三条边。
因为第三条边不可伸缩或弯折,所以两端点距离固定。按照相同的方式任取两条边都符合上述情况。所以三角形固定,具有稳定性。
一个结构是否稳定,除了考虑结构外,还要考虑放置的位置和物体的重心。总体来说要符合以下原则:
1. 与地面接触面积越大,物体越稳。
2. 重心越低,物体越稳。
3. 通过重心作竖直向下的直线与地面的交点,如果在接触面上,则物体较稳:如果在接触面外,物体不稳。
能量转化
一切物质都且有能量,能量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存在:按照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分类,能量可分为机械能、化学能、热能、电能、辐射能、核能、光能、潮汐能等。这些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通过物理效应或化学反应而相互转化。
秋千中涉及的能量转化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。
动能是物体在运动时具有的能。
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。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被举高而产生的能量。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能量。
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,两者之间的转化关系:当物体下落时,高度越小,那么它的重力势能就越来越小但是物体的速度会越来越快,动能也就越来越大。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的话,机械能是不变的,重力势能减小的部分都变成了动能。
在荡秋千时,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的过程中,速度越来越小,而高度越来越大,这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;当到达最高点时,速度为零,动能为零,全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。从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的过程中,速度越来越大,而高度越来越小,这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,到达最低点时,速度最大,动能最大,重力势能最小。
荡秋千时的能量变化如下所示。
高度:最低点 一> 最高点 一> 最低点
速度:速度最大 一> 速度为零 一> 速度最大
能量:动能最大 一> 势能最大 一> 动能最大
能量守恒:能量不会凭空消失,也不会凭空产生,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,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,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,能最的总和保持不变。
单摆
玩秋千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秋千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,但摆动一周的时间却没有跟着变短,时间始终是差不多的,这是为什么呢?
因为秋千是一个近似的单摆运动 (单摆是摆动角度小于100的小幅度摆动),单摆运动的周期 T
和摆动的幅度以及小朋友的重量无关,而只与单摆的摆长L
(秋千绳索的长度)和重力加速度 g
有关(如果只是在地球上进行单摆运动的话,可以认为 g
也是一个常量)。
单摆周期公式: $$ T=2\pi\sqrt{L\over g} $$
现在人们公认是伽利略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原理。伽利略在比萨教堂里注意到一盏悬灯的摆动,随后用线悬铜球作模拟 (单摆)实验,确证了微小摆动的等时性以及摆长对周期的影响,由此创造出脉搏计用来测量短时间间隔。尽管在伽利略之前的好几个世纪中,等时性早已为阿拉伯人所熟知,但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这一现象的科学家还是首推伽利略。虽然伽利略在 1602 年注意到单摆运动的等时,不过他误认为大摆动的条件下等时性也是成立的。而最早系统地研究单摆的是惠更斯,并且他使用无穷小的几何方法推导出了钟摆的周期公式。
【举一反三】
-
1、怎样使秋千的底座变大呢?
-
2、怎样才能让秋千自己动呢?